第一部份:引導讀者熟練傳統和聲法中,所有經常用到過的和用得到的和絃之構成,而非漸進的一個一個和絃間距很遠地加入課程中。除此以外更將和絃與調的複雜關係不厭其煩地釐清,並設計各種漸進式的練習。這一部份至少可以幫助讀者們在分析經典名曲之和聲時,即使在錯綜複雜的調關係中也很容易辨認各種各樣的和絃。
第二部份:是專注於研練和絃與和絃的連接,亦即一般所稱的數字低音題,但減少練習的數量,夠用即可,以免形成思考僵化。由於這一部份的傳統作法因偏向聖詠式的合唱曲,規則特別的繁多。我盡力將那些一般觀念中的「規則」導入一種「優先順序」的想法,而儘可能避免運用極肯定的否定詞。
第三部份:是鑽研曲調配和聲時的如何選配和絃?這是本書的重點,也是大部份學習和聲者的目的。設想如果一個人學了一、二年的和聲學以後,竟不會為曲調配置和絃,或只能用簡單的I、IV、V7三個和絃,不是很滑稽的事嗎?
第四部份:是和絃音的排列,那是選定和絃以後的最後一道重要工作。不論你的和絃選配得有多好,如果沒有好好地排列這些和絃的和絃音,仍舊功虧一簣。這就像大百貨公司四週櫥窗內排設著吸引仕女們眼光的精品或華服,在未展出前亂堆在地下室倉庫中一樣!
這四大部份都學習研究過以後,才可以說是「學會了和聲學」!
革新版的內容有大幅度的修編,其中最大的變動,是加強了上述被區分為四大部份的「第一部份」,並且將「和絃的構成」改變其含意,成為「和絃的構成與辨認」,明確地將這一部份的重點,定位於「和絃的構成」與「和絃辨認」,為了要達成此目的,增加了大約有超過三百個從名曲中選取的分析範例片段,而作曲這些經典名曲作品的範圍,也不是集中在少數幾位名家,而是從Jacob Arcadelt (1510-1568)起,一直延伸到Richard Strauss(1864-1949)。因為不斷地有讀者們告訴我,他們有興趣學習和聲學的目的,主要的是用在「分析和聲」方面,用以應付各種入學和檢定考試,以及加強教學或演奏時對樂曲分句、分段等的詮釋能力,至於選配和絃的機會實在不多。我自己在講授「樂曲分析」和「曲式學」課程中,也發現到,有部份同學對和聲學的認知,似乎仍局限於寫作數字低音四部和聲的拼湊音符世界中,除了本調的幾個正三和絃以外,只要加添的臨時記號一多,就欠缺辨認和絃的能力。
其次是增加了有關「數字低音」的章節,這主要是起源於到我工作室來,已經有相當程度的私人個別授課學生,大部份都想釐清這一方面的「盤根錯節亂絲」,這是典型的「考試領導教育」案例,原來各種有關音樂的入學考試或音樂機構的級位考試,幾乎都會有這一方面的相關試題。其實,要解答這些「問題」時,比較接近用嚴格對位法而非單純的和聲學知識。在這種情況下,雖然我個人並不贊成擴大這種頗有爭議的速記式方法,但也正好給我一個機會,可以將這方面的問題作一次徹底的研究和說明。當完成了這一章節之後,我很滿意我所綜合成的精簡資料,相信讀者們可以很容易地去從中獲得實用的數字低音原理。
最後,我將「我所用的五聲音階作曲法與和聲法」作了更有系統的例舉和說明,同時,為了證明我所使用的這種方法不是空中樓閣、不是標新立異,而是的的確確有一點創新的成份在內,而且有整首完完全全由我所創作的樂曲來證明它們的效果。這方法雖然還是在起步階段,絕對還有進步的空間,我當然很希望能獲得繼續發揚光大的機會。